麦田追梦人
■教育脊梁·人民教师风采
这辈子,赵瑜就认准了一件事:做小麦育种。
为育种,他放弃了留京和在省级机关的工作,来到后稷曾“教民稼穑,树艺五谷”的陕西杨凌,在陕西省武功农业学校(今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)工作,之后在偏僻的学校农场一待就是一辈子。
他从零起步,在经费十分有限的情况下,潜心钻研半个多世纪,创出低投入高命中率的育种奇迹。在60亩试验田先后培育出5个小麦品种,累计推广面积8000多万亩,帮农民增收48亿元,并在甘肃兰州地区成功将春小麦改种成冬小麦,实现当地小麦耕作制度的重大变革,累计推广10余万亩。
如今,82岁的赵瑜仍坚守在农场继续小麦育种研究,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他心心念念的还是“让农业增产,农民增收,实现国家粮食安全”。近年来,赵瑜新育成的3个优质小麦良种已陆续进入区域试验和审定阶段。他说,自己正处在小麦育种的“黄金期”,还要为祖国健康工作20年。
执拗一生为育种
了解他的人都说,赵瑜身上有股拗劲儿,认准的事一定要干到底。这让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,每每做出常人难以理解的选择。从甘肃永登到北京、西安,最后落脚在偏僻的豆村农场,“倒V字”形的人生轨迹中,赵瑜一路的选择都指向小麦育种。
“我始终忘不了恩师、全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蔡旭院士说的‘搞育种离不开土地和农民’这句话。”1959年从北京农业大学(现中国农业大学)毕业时,门门功课优秀,又是带课教师看准的科研尖子,赵瑜的选择让师生们惊讶:谢绝留校,去陕西。他一心想去武功(今杨凌)做小麦育种。当时,陕西武功和江苏南京是我国两大著名的农业科研“硅谷”,业界有“南金陵北武功”之说。
起初,赵瑜被安排在陕西省农业厅科教处工作。整天坐办公室怎么搞育种研究?他暗暗着急,和领导软缠硬磨了10个月,如愿把自己“下放”到陕西省武功农业学校,“我有个固执的想法,不愿去当时的西北农学院和陕西省农科院等大的育种单位,就想去个条件较好的小单位,用自己所学独立搞育种”。
当时学校不搞科研,他就结合自己所教的“作物遗传育种”课,利用教研组的一小片农作物标本地和育种实验室简单的仪器设备,从零起步搞起了小麦育种。宿舍的床下、桌子上,纸箱里装的、墙上挂的,不是种子袋就是未脱粒的麦穗。
1965年春,陕西省扶风县豆村农场划归学校作教学试验用地。赵瑜喜出望外,抢先带着学生下到农场。
当时,农场除了几间破烂不堪的土房和草棚,就是大片远离村庄的黄土地,饮水都要用卡车从几公里外的县城运。不少学生叫苦连天,赵瑜却暗自高兴:这片土地位于关中平原西部腹地,地势平坦,土质良好,不仅能代表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,在黄淮麦区同类生态地区中也具代表性。站在春风复苏的大地上,他仿佛看到一片片金色麦浪滚滚而来,他认定,这里就是自己寻找的育种“宝地”。
赵瑜把根深深扎在了这里。即使后来农场二度变换归属,师生们都回校了,他仍执拗地留下来,8年3次易地而居,克服种种困难,始终坚守在这里,持续育种试验研究。
1970年,赵瑜培育的第一个小麦品种“武农132”因增产显著,深受农民欢迎。这一年,农场大面积种植了“武农132”原种,赵瑜看着绿油油的麦苗,来年万顷良田麦浪涌动的丰收场景似乎已跃然眼前。
这时,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如冷水兜头泼来:农场划给了别的单位。赵瑜急了:他选育的育种材料都种在试验田,这季试验要是保不住,10年心血将毁于一旦!
他多方奔走,请求呼吁。情急处,堂堂汉子甚至落下泪来。从麦苗返青跑到麦子拔节,事情终于有了转机,有关部门同意60亩育种试验田由赵瑜收割,其他小麦由对方收割。
那可是1200多亩原种啊,当粮食吃了太可惜!赵瑜痛惜中又感到庆幸,保住育种试验田就保住了育种基础,保住了命根子!
农场移交了,其他师生都撤回了学校。赵瑜孤身搬到附近一户农家住下,依然每天赶到试验田,照常进行观察记载和田间选育等工作,午饭常常带些干粮和开水在地头凑合一顿。临时住的屋子没有电灯,晚上看书写材料的习惯也中断了。坚守到当年夏收后,为了不改变育种基地的生态条件,赵瑜搬到8公里外的巨良农场继续育种研究。
也许是他的坚持感动了上天,3年后,豆村农场又回到了学校手中,赵瑜也重新回到了朝思暮想的试验田。
上大学前赵瑜就已结婚,妻子是从小订的“娃娃亲”。婚后多年,因条件所限,赵瑜常年只身在外学习工作,妻子在甘肃老家种地养猪,照顾一家老小,一年到头也见不了几面。直到1976年,组织特批给他的妻儿办了“农转非”,一家人这才团聚在豆村农场,结束了20余年分居两地的生活。
1983年,学校领导班子调整。领导看中已在育种研究领域取得一定成绩的赵瑜,多次动员他回校担任领导职务,都被他婉言谢绝:“能当领导的人很多,少我一个不少,而育种研究一刻也离不了我。”
醉心育种的赵瑜,十分重视实践教学,经常把课堂搬到试验田,一边讲授育种繁殖的各个知识点,一边带着学生亲身实践,任何一个环节都不马虎。他还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学涉农领域相关知识,既要当“专家”,又要当“杂家”。在他的帮助下,不少学生成长为当地种植业的行家里手,毕业几十年依旧与他联系密切,情谊深厚。
1996年,因为实在割舍不下即将出新品种的试验田,已到退休年龄的赵瑜写信给省长,请求能留下继续搞育种研究,被特批获准。从那时起,他的小麦育种事业进入厚积薄发的“黄金期”:继“武农132”“武农99”“武农113”之后,先后育成推广了“武农148”“武农986”两个品种。近10年又突破性育成3个优质高产品种。
“很多人笑我傻,其实我心里明白得很。”追忆过往,满头白发的赵瑜认真地说,“这辈子我就一个想法,培育小麦良种,造福国家和人民。如果没有那些舍弃和坚持,我不会有现在的成绩,这把年纪也不可能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。”
十年一剑创奇迹
1971年夏,在一列通往北京的列车上,一个中年人引起周围人的好奇:每隔一会儿,他就要看看随身携带的一个长一米五、宽二三十厘米的长木箱。令人意外的是,箱子里装的并不是什么稀罕物,而是几束完整的小麦植株。
这个中年人就是护送“武农132”植株标本去北京参加农业部展览的赵瑜。“武农132”是赵瑜历经9年培育推出的第一个小麦品种。该品种1969年通过陕西省认定,抗旱、抗寒、抗病能力强,适应性广,亩产300至400公斤,比当地原有品种增产10%至30%。
在良种匮乏的年代,“武农132”让农民看到了丰收的希望。偏僻的农场顿时热闹了,来要种子的农民络绎不绝,甚至还发生了争抢。之后,赵瑜又陆续选育了“武农99”“武农113”“武农148”“武农986”等优质小麦品种,在陕西和黄淮麦区其他几个省大面积推广,累计推广面积8000多万亩,为农民增收48亿元。
优质是目前赵瑜育种的首位目标。继“武农986”后,近期培育成功的“武农6号”“武农318”“武农988”等3个优质高产品种,目前已进入区域试验和审定程序。“武农6号”最先育成,生产表现为矮秆抗倒、早熟、多抗、广适,已通过陕西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;“武农988”在大穗大粒超高产育种上有了重大突破;“武农318”优质强筋,加工品质和食用品质俱佳,磨出的面粉可烤制与世界名牌面包粉“吐司粉”媲美的高档面包。展示着对比照片,赵瑜骄傲地说:“‘武农318’待审定推广,将对改变我国高强筋优质小麦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发挥重要作用。”
从开始育种到2009年“武农986”通过审定,几乎大约每隔10年,赵瑜就有一个小麦新品种问世,这在小麦育种界并不多见。2009年以来,他又有3个突破性品种问世,而这些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被“逼”出来的。
育种很长一段时间,没有任何经费来源,所有花费全靠他微薄的工资维持。没有仓库,夏收时的单株、单穗、麦捆只能放在屋檐下;没有机械设备,试验田的播种、收割、脱粒,全靠人工操作。为减少开支,他能省就省。几十年来,试验田插的标记牌,都是他用废旧木料自己制作的,今年用过刨掉字号明年继续用,植株上的小标记牌也都是用废旧包装盒制作而成。
1969年“武农132”开始推广,陕西省农业厅给了1500元科研经费,这是赵瑜拿到的第一笔经费。“六五”至“十二五”期间,因为承担省上项目,不定期会有少量的科研经费,有时连续几年都没有。为了研究不致中断,他只能自己想办法。
资金、土地有限,就用工夫补。小麦从播种到收获,赵瑜守在田间地头,高密度近距离进行田间观察,随身携带的本子上,详细记录着育种材料不同生育期连续的动态观察,这样的记录本,他有几十个。所有育种材料的田间表现,他都了如指掌,优中选优,不确定的提前淘汰。浸淫田间五六十年,赵瑜练就了一双“慧眼”,小麦抽穗时节,只要在地头看一眼,当年能不能出成果就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。每年赵瑜都选做300个左右的小麦杂交组合。按平均10年出一个品种计算,命中率大约为三千分之一左右。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与坚持,他硬是创出了“低投入高命中率”的育种奇迹,被誉为“赵瑜育种法”。
“做利国利民的事就是幸福”
“前无瓦圈,后无座架,辐条还断了好几根。”提起赵瑜的自行车,农场附近的农民记忆犹新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赵瑜常常骑车到处推广新品种,宣传农业科技。
赵瑜将育种服务区定位为“立足陕西,面向黄淮”。每年小麦生育期尤其是成熟期,赵瑜都要选几个有代表性的试验示范点实地调研,倾听当地农民的意见。
农场远离县城,又不通班车。每次出门,赵瑜都要先骑车到县城,找个地方寄存了,再转乘长途汽车。就这样,他把关中地区不同生态区域跑了个遍,各地气候、土质和水利等情况摸了个门儿清。
“做自己喜欢,又于国有利、人民需要的事就是幸福。”赵瑜说。在他心中,育成让农民满意、社会认可的良种比什么都重要。
“品种好不好,农民最有发言权。”育种多年,赵瑜始终把农民满意放在心坎上。在种子生产经营已进入商品化运作的时代,赵瑜坚持不卖品种经营权。他联合信誉良好的种业公司,每年为他们提供自育小麦品种原种,帮助他们做好良种繁育,再由这些公司分区域自主经营推广,力保让更多的农民能用上放心的小麦良种。
赵瑜的家乡甘肃省永登县寒冷干旱,历史上只种春小麦,亩产200公斤左右,且品质较差。2005年,赵瑜把“武农148”和搜集的几个冬小麦品种带去做改种冬小麦试验。连续3年试验改种取得成功,其中,“武农148”表现最好,每亩增产200公斤左右,结束了几千年来兰州地区只能种春小麦的历史。为致富乡里,十多年来,赵瑜每年回去几趟指导农业生产,仅给家乡无偿提供“武农148”原种就达3万多斤。他还自费购来90万斤马铃薯良种在当地试种,村民当年收成比以前普遍翻了一番还多。如今,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到30多万亩。
像这种贴钱贴工夫的事,赵瑜没少做,生活中他却简朴得抠门。熟悉他的人知道,以前农场那半间破房,赵瑜一住就是8年。1973年,陕西省农业厅修建了砖木结构小院,他整整工作生活了40年。2012年,看他的宿办条件实在太差,陕西省和宝鸡市相关部门联合给他改建了一座二层小楼的院子,取名“麦香苑”,并购置了一些现代化设备,打了机井,给试验田安装了水肥一体化喷灌系统,每年还拨付一定的科研经费。
- 最新内容
- 相关内容
- 网友推荐
- 图文推荐
[高考]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《软件工程》大作业答案 (2022-04-25) |
[家长教育]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? (2019-07-14) |
[教师分享]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伸缩门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回家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是风味也是人间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一句格言的启示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无规矩不成方圆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(二)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贪玩的小狗 (2018-11-07) |